Route53 Latency-Based Routing 機制 — DNS 如何評估延遲

前陣子做全球不同地區 API Server 的部署,希望用戶基於延遲性選擇最靠近的 API Server,透過 Route53 + API Gateway 實作非常簡單。

前陣子做全球不同地區 API Server 的部署,希望用戶基於延遲性選擇最靠近的 API Server,透過 Route53 + API Gateway 實作非常簡單。

但量測延遲性,理論上只能由 Client 向多個 Server 發送,最後評比整段 Http Request 完成的時間;
Route53 身為 DNS Server,如果是從 DNS Server 去打 Server,那量測的結果應當是 Route53 到 Server 的延遲,而不能代表 Client 到 Server;

好比說 User 在台灣,Route53 Server 在美國,Server1 在美西,Server2 在東京,那從 Route53 角度一定是美西的 Server1 比較近,但對 User 來說會是日本的 Server2 比較近才是;
又如果說 Route53 是全球部署,那Route53 又如何決定 User 要連到哪個地區的 DNS Server ? 
又例如說 CDN,同樣會遇到要去哪個 Local CDN Server 比較快的問題?

以下是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

How Amazon Route 53 Uses EDNS0 to Estimate the Location of a User

參考官方文件,Route53 支援 DNS protocol 額外擴充 EDNS0 中的edns-client-subnet。

DNS 技術發展於 1980 年代,當時 protocol 設計只有留 512 bytes 可以夾帶資訊,但隨著時間演進,人們希望加入更多的功能,例如說更多的 IPv6、[DNSSEC](https://medium.com

edns-client-subnet 主要是讓 client 再發起 DNS resolve 時可以在 query 中夾帶自己 IP 的 subnet,讓 DNS Server 可以知道 client 確切的 IP 來源而不會再 Recursive 解析過程中被置換,更詳細解釋於下一節;
如果 client 不支援 edns-client-subnet,則 Route53 會拿 IP當作來源位置判斷。

Route53 是透過 IP 判斷用戶的位置,並用此位置當作量測的基準,Geolocation / Latency based 都是如此;
而 IP 位置來源優先使用 edns-client-subnet,其次用 source IP。

edns-client-subnet (ECS)

摘要一些 RFC 內容

RFC 7871 - Client Subnet in DNS Queries

DNS 查詢的方式是一層一層的,從最頂級的域名一路向下,例如說 hello.example.com,就會從 .com Nameserver → example.com Nameserver 逐步查詢。

Client 會透過 Stub Resolver (可理解一個 DNS Agent),透過 Intermediate Nameserver 向 Authoritative Nameserver (握有 DNS zones 域名區域) 發起請求。

其中 Intermediate Nameserver 有兩種:

  1. Forwarding Resolver:不會遞迴解析,僅會傳遞給下一個 Recursive Resolver。
  2. Recursive Resolver:遞迴 domain chain 直到域名解析完成,會透過 cache 快速返回查詢。

目前來說,Recursive Resolver 使用日益增加,因為集中化管理有幾個優點 cache 更多資訊審查用戶的 DNS查詢 ,但是傳統的 Recursive Resolver 在遞迴查詢時,會將 Source IP 改成自己的 IP而不是 Client 的 IP,但 Recursive Resolver 跟 Client 可能隔很遠(網路拓墣上的距離);
如果此時 Authoritative Nameserver 希望解析 Client IP 提供量身定做的 DNS Answer (Tailored Response),就沒有辦法,因此制定 edns-subset-client 解決此問題。

Option Form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0 (MSB)                            +1 (LSB)  
      +---+---+---+---+---+---+---+---+---+---+---+---+---+  
   0: |                          OPTION-CODE              |  
      +---+---+---+---+---+---+---+---+---+---+---+---+---+  
   2: |                         OPTION-LENGTH             |  
      +---+---+---+---+---+---+---+---+---+---+---+---+---+  
   4: |                            FAMILY                 |  
      +---+---+---+---+---+---+---+---+---+---+---+---+---+  
   6: |     SOURCE PREFIX-LENGTH  |  SCOPE PREFIX-LENGTH  |  
      +---+---+---+---+---+---+---+---+---+---+---+---+---+  
   8: |                           ADDRESS...              |  
      +---+---+---+---+---+---+---+---+---+---+---+---+---+

edns-subset-client protocol 是基於 EDNS0 制定,以下是他的 package 內容:

  1. OPTION-CODE
    兩個八位元組,固定是 0x00 0x08
  2. OPTION-LENGTH
    兩個八位元組,代表 payload 長度
  3. FAMILY
    兩個八位元組,代表 address 的 family (IANA標準),目前支援 IPv4跟 IPv6
  4. SOURCE PREFIX-LENGTH
    Address 遮罩,Client 用來指定查詢的 IP 遮罩
  5. SCOPE PREFIX-LENGTH
    同樣是 Address 遮罩,但是是由 Response 表示 Address 覆蓋範圍。

SOURCE PREFIX-LENGTH 跟 SCOPE PREFIX-LENGTH 這兩個參數相對比較重要

  1. 當 Client 或 Stub Resolver 發起 name resolve 時,會指定 AddressSOURCE PREFIX-LENGTHSOURCE PREFIX-LENGTH 算是希望保留 Client IP 部分隱私,不見得要全部都送往 Nameserver
    SCOPE PREFIX-LENGTH 必須設為 0 因為這是用在 Response 上
  2. 當 Recursive Resolver 收到時,會透 SOURCE PREFIX-LENGTH 遮罩查詢 Cache,如果有則返回;沒有則繼續查詢,此時遞迴查詢的 SOURCE PREFIX-LENGTH 僅可小於等於來源查詢的 SOURCE PREFIX-LENGTH
  3. Authoritative Nameserver 如果回傳的 SCOPE PREFIX-LENGTH 小於 SOURCE PREFIX-LENGTH,代表不需用提供這麼多 bits;
    反之 SCOPE PREFIX-LENGTH > SOURCE PREFIX-LENGTH,則代表需要提供更多得 bits 才能得到更精準的 Answer。
  4. Authoritative Nameserver 處理 Cache 時要多加注意,不可以有 Prefix overlapping ,避免匹配到短的 prefix 回傳錯誤的 RRsets;
    例如說原本的 cache 是 1.2.0/20 A,但此時多加了 1.2.3/24 B,就需要拆成 1.2.0/23, 1.2.2/24, 1.2.4/22, 1.2.8/21 A,1.2.3/24 B,避免疊合。

資安風險

  1. 生日攻擊
    如果駭客向 Intermediate Nameserver 發送大量的假 DNS Answer,如果不小心被吻合到,Intermediate Nameserver 就會回傳被釣魚的IP,這個問題在原本的 DNS 就會出現。
     → Intermediate Nameserver 必須對 DNS Answer 做欄位檢查,最好支援 DNSSEC 減輕問題發生機率
  2. Cache 污染
    支援 ECS 後,Cache 機制變得更加複雜,會需要基於 FAMILY / SCOPE PREFIX-LENGTH / ADDRESS Cache,造成 Memory 用量大增;
    如果駭客運用這一點,用洪水攻擊製造大量不容易命中 Cache 的查詢,對 DNS Nameserver 做 DDos 攻擊。
     → Nameserver 必須自行做好評估

示範案例

Spec 中有個示範案例

1. Stub Resolver (SR),IP位置是 2001:0db8:fd13:4231:2112:8a2e:c37b:7334,準備透過 Recursive Resolver (RNS) 查詢 www.example.com

2. RNS 支援 ECS,查詢 www.example.com 是否在 cache中,沒有則開始查詢

3. RNS 向 root Nameserver .com 查詢,向 root Nameserver 查詢不需要夾帶 ECS 選項

4. 接著 RNS 準備去找 .example.com Authoritative Nameserver (ANS)

5. RNS 要傳遞的封包,必須加入 ECS 選項

  • OPTION-CODE: 8
  • OPTION-LENGTH: 0x0b,固定 4 bytes + 7 bytes 的 Address
  • FAMILY: 0x00 0x02,代表 IPv6
  • SOURCE PREFIX-LENGTH: 0x38,遮罩代表 /56 bits
  • SCOPE PREFIX-LENGTH: 0x00,這是 Answer 用的
  • ADDRESS: 0x20 0x01 0x0d 0xb8 0xfd 0x13 0x42,也就是前 56 bits

6. ANS 收到後,產生結果(Tailored Response)回傳,其餘內容相同

  • SCOPE PREFIX-LENGTH: 0x30, 代表 /48

7. RNS 收到後,比對 FAMILY, SOURCE PREFIX-LENGTH 和ADDRESS,如果不吻合則拋棄

8. RNS 基於 ADDRESS, SCOPE PREFIX-LENGTH 和 FAMILY 做 cache

9. RNS 回傳結果給 SR,此時不需要 ECS 選項

透過 dig 檢驗

dig 支援 edns-client-subnet 參數,藉此觀察 dns 回傳的 A record,指令為 dig [@8](http://twitter.com/8 "Twitter profile for @8").8.8.8 {測試 domain name} +subnet={測試的 ip} ,網路上很多資料是使用 +client={測試 ip} ,我實測是用 +subnet 才可以。

前面提到的 SCOPE PREFIX-LENGTH ,Route53 回傳 24,也就是最多提供 24 bits 的 Address 就可以取得最佳解。

測試的 domain 是公司內部透過 Route53 與 API Gateway 架設,不方便公開,但透過 VPN 取得不同區域的 ip,例如日本、印度、加拿大、阿根廷等地,放入 subnet 參數後,DNS 回傳的 ANSWER 確實跟著地區而改動;
有點弔詭的是巴西不走國內反而是到法國 Frankfurt的伺服器,而阿根廷是到巴西 São Paulo的伺服器;
GeoIP 查詢透過 Maxmind,他有每日查詢上線,是綁定 IP限制。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