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第二年 — 關於自信

划龍舟邁入第二年,開始習慣三月到六月以划龍舟當作一年的開端,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體態;邁過第一年痛苦的入門期,第二年漸入佳境,開始可以享受划船的樂趣與比賽的刺激,也開始在這過程體會到一些其他心境上的成長,關於自信與團隊這件事。

划龍舟邁入第二年,開始習慣三月到六月以划龍舟當作一年的開端,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體態;
邁過第一年痛苦的入門期,第二年漸入佳境,開始可以享受划船的樂趣與比賽的刺激,也開始在這過程體會到一些其他心境上的成長,關於自信與團隊這件事。

前情提要

龍舟競賽在端午節時會有多個地方政府獨立舉辦,例如我們隊上同時參加台北市與新北市,其他如新竹、台南也都有賽事;
新北市只有大型龍舟,船上有奪標手、鼓手、8對槳手、舵手,今年賽制是奪標手在決賽才上場;
台北市則隊伍眾多,組別也非常多,類別再分成大型龍舟跟小型龍舟,大型龍舟有 10對槳手,小型則有 5對槳手;
比賽都是划 500公尺,大型龍舟有奪標手看奪標時間,但如果奪標失敗則看船尾通過的時間;
小型龍舟沒有奪標手,比的是船頭通過時間,但如果發生掉槳或是其他失誤,則看船尾通過時間,通常比賽時我們會船尾通過才停。

關於自信

還記得第一天在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預賽的時候,小型龍舟男子組是排在 11 點的賽程,當時正處於逆風逆流的狀態,大概會是順風順流兩倍的完賽時間,加上原本大佳的船重槳也重,雖然知道每隻隊伍都面臨一樣的處境,但想想也是蠻崩潰的,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體能上與精神上很大的消耗;

但教練在集合的時候就說:「等等逆風逆流是耐力賽,會划很久,但不用怕,我們平常最遠都划過 5公里,一定撐得完的!」

聽到這看著隊友相視而笑,今年隊上的訓練模式比較注重耐力,還記得在四五月進入備賽期時,每天早上固定會先拉長距離暖身,從一開始 500公尺慢慢拉到 800、1200 到 2000公尺;
有一天早上例行暖身,從碧潭碼頭出發繞到上游再一路拉到吊橋下,完成 2000公尺的暖身,看到吊橋心裡覺得差不多該停了吧,但奇怪的是教練怎麼沒有停的意思,只有一直喊「不要放,繼續拉長」後來舵手繞了一圈回頭從吊橋再度往上游出發,大家心裡都覺得不妙了,是不是教練算數不好哩程數算錯了,但教練在大家也不敢偷懶,只能咬著牙繼續拼;
那時候肌肉已經開始酸痛,尤其是肩膀要負責回槳跟壓槳入水,整個三角肌緊繃,身體好像被灌水泥一樣的沈重,但沒有人敢停下動作或是分神,因為教練在船頭虎視眈眈的注視著你;
就像在沙漠行走快要失水而死的旅人,渴望停下來休息,在還沒停下來的過程,開始會思考這樣會不會受傷,逃避或偷懶的念頭產生,另一方面也會想要逼出更好自己再多撐一下,就在兩種念頭不斷交雜的過程,終於到了,還記得那天划了 3200 公尺,比之前多了 50%的里程;
後面教練就逐步突破大家忍受的極限,最遠一趟划了 5000公尺。

回想到整個訓練的過程,與身邊的隊友們一起經歷過的這些訓練,突然覺得心中的不安與惶恐都散去,力氣也慢慢湧上,將過去的積累化成最踏實的信心,相信自己相信隊友,後來預賽也順利通過,今年開始每一槳都很穩定的抓水到最後,很累但也很過癮,一路挺進半決賽與最終決賽,最後拿下第四名的成績。

我相信在任何領域想要成功都必須要加倍的付出,這些付出不單單帶來實力的提升,還有心態上正面的影響;
運動算是相對單純的領域,持續的練習,就會持續的看見進步,到了比賽要上場的那一刻,手上磨出來的繭化成握槳最有力的自信。

看見其他比我們厲害的隊伍,會自知差了一截但也不致於氣餒,反而會更尊重他們的付出,因為他們更加的刻苦與努力才會有了今天的佳績;
看到其他實力稍弱的隊伍也不會輕視,因為可能他們的生活重心不在龍舟上,就珍惜能夠一同競技的緣分。

龍舟有趣的地方在於整隻隊伍沒有英雄,不像棒球或籃球,雖說是團隊競賽但季後賽還是會需要球星的挺身而出;
但龍舟就是一榮俱榮,整齊劃一的槳法與均衡的力量才能贏得比賽,而且一湊就要湊滿10人或是20人,相對不太容易,但也因為這樣比賽起來很熱鬧,也很過癮。

工商時間

新店同心救難隊龍舟隊歡迎大家的加入,目前都是三月中旬訓練到端午節,固定早上 5:20 ~ 6:30 於碧潭練習,有興趣練身體當運動,或是想要享受比賽的人都很歡迎,不過就明年請早 XD
OS. 訓練強度如果身體不適還是可以休息,不用擔心會操到受傷,但就是要自己評估跟衡量;
隊上也有分老手拼比賽,人數夠新人也會湊一艘練習

結語

又挺過一年了,今年隊上拿了不少名次,女子組成績依然亮眼,其他組別也稍稍有所突破了。

在比賽期間很感謝所有的隊員,包含行政的工作人員與負責開車接送的隊友,除了比賽訓練還要幫忙其他雜物真的很辛苦;
另外還有到場沒有上場機會的隊友,感謝大家犧牲連假一同到場幫忙加油,要撐起一隻隊伍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與付出,感謝大家。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