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與《彼得處方》心得分享

《彼得原理》主要分享彼得博士發現「提拔夠多次人終將抵達不適任職位」的現象,這導致整個組織效能低落,而《彼得處分》則是彼得博士設法提出處方解決不適任的問題

彼得原理是彼得博士觀察眾多低效組織所得出的結論 1

只有升遷的機會夠多夠頻繁,最終人們都會抵得不適任的職位

這些不適任的人做出不恰當的決策,導致整個組織的效能與產出十分低落,但有趣的是這些不適任的人不是刻意擺爛,甚至在他們升職之前都是優秀且適任的員工2,到底發生才會產生這樣的悲劇?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呢?

造成彼得原理的原因

主要有兩個

  1. 找工作的技能與實際工作的技能無關3
    當主管職位空缺時,底下有一批工程師,這時候會怎麼從中選拔出適合的人選當作主管?是透過年資、資歷還是身為工程師的工作能力 ?!
    主管必須有良好的溝通與管理能力,如果用上述的幾種方式都可能選出不適任的主管,例如寫程式速度很快的工程師升上主管後依然親力親為,不懂的管理與分配工作,整體的產能只會下降
    所以當提拔的評估方式與實際工作的技能脫鉤,就容易有不適任的狀況
  2. 彼得苦樂論4
    如果某種行為帶來正面回饋,那未來該行為就會持續發生,從動物實驗(如古典制約),到人類的社會化過程都是如此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成績、金錢與地位的重要,逐漸內化成我們的價值觀就是要不斷的往階層上爬,如果不往上爬反而會被咎責
    衍生的問題是「當我們升遷後發現不適任,通常不會有往後退的想法」,只能無限的上攀直到不適任為止

彼得原理看似例外但其實不是例外

有沒有違反彼得原理的存在?也就是說「人連續獲得提拔但還是依然適用的階段」,作者提出幾個很有趣看似例外但不是例外的案例5

  1. 雞肋升遷
    有時候會看到某些能力不足的人依然可以獲得「升遷」,但這種屬於明升暗降,掛個更好的頭銜但其實拔除實質的負面影響力
  2. 倒置彼得:重視程序勝過於結果
    常見於行政人員,瘋狂的填寫各種表格卻不思考這對於結果是否有幫助,這與組織的文化有關,如果組織在意員工的穩定性勝過於能力,那就會造成這個情況劣化
  3. 適任高峰:在自己位置發揮卓越的人可能只是達到頂峰沒有位置可以升遷
    在某些領域有些人爬到頂峰依然適任,但可能不安份跨足其他領域讓自己最終不適任,例如希特勒是好的政治家,但不是好的元帥
  4. 階級去角質:當表現太好反而有可能被認為不適任,因為實力好到足以擾亂整個階層的穩定
  5. 子承父業

彼得原理看婚姻11

社會價值導致兩性對於彼此的期待過高,導致自己成為不適任的伴侶,進而導致不幸福的婚姻

灰姑娘雖然透過魔法變漂亮嫁給王子,但有沒有可能因為家世背景不同,王子很快就受不了灰姑娘不懂禮俗與上流文化 ?! 反而使得這場婚姻以悲劇收場

症狀

最後當人抵達不適任職位時,稱為「最終職位症候群」,以下來看各種相關的症狀

外顯的症狀

開始用一些外在、虛無縹緲的事情來掩飾自己的無能,條列幾個蠻有趣且常見的症狀6

  • 變態辦公桌:巨大化辦公桌、檔案癖
  • 顧影自憐:喜歡回憶當年 (還在適任階段)
  • 圖表狂熱
  • 反覆無常
  • 用外表評斷事情
  • 口若懸河不知所云
  • 自創名詞自我解釋

~你的主管又中了幾項呢~

內在症狀

胃潰瘍、高血壓、便秘、腹瀉等壓力造成的文明病,常出現在所謂的「成功人士」身上,這時候可能會採用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例如轉移焦點培養新的興趣等,但真正問題是「不適任」導致的壓力過大

Pansci 最近的影片 科學實證「心情不佳真的會造成消化、皮膚發炎、心血管健康問題」,但為什麼?佐證了心情與身體疾病的關聯

如何避免不適任的狀況

主要分成兩個面向,一個是「個人要認清不應該無綫往上攀爬階層」以及「管理者應該避免升遷不適任人選」

個人篇

前面提到彼得苦樂論,人被社會培養成只能從外在獲得動機與快樂,但最高層次應該是要「自我肯定」,這背後需要有明確的個人目標、清晰的計畫邁向目標、有可量化的指標時刻注意離目標的距離,最終透過自我的檢視來肯定自己7
擺脫外在的價值觀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也就避免掉無謂的攀比與不適任的機會

如何讓人生保持快樂是個大哉問,《彼得處方》在個人篇只有稍微點出一些常見的作法,例如運動、靜心、盤點自己熱愛的事情、設定個人目標等

實際面對升遷時,可以用兩種彼得預防性治療來思考

  • 負面思考8
    使用「想想未來要跟主管的主管共事、升遷後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是否想要?當有了更多的錢想要做什麼?真的需要升遷或更多的錢嗎?」決定是否要升遷
  • 假性不適任9
    在一些無損專業能力的小毛病犯錯,讓別人誤以為已經到達不適任,避開升遷機會,切記不可以直接回絕升遷這會讓人覺得沒有上進心等負面觀感,要用比較迂迴的手段達到不升遷的目的

如果已經升遷到不適任階級,可以用彼得安慰劑來緩解症狀

  • 永無止盡的準備:逃避實際執行
  • 專精枝微末節的小事
  • 以形象蓋過工作表現
  • 做跟工作完全無關的事情
  • 成為職務代理人:避免了原本不適任的職位,也不用承擔現有代理職位的責任

管理者篇

管理者首要之重是明定目標與職位所需的能力,才能依此來評斷人選是否適合,可以透過試行升遷、暗中考核、提前培養能力等方式,先確保人選有足夠能力才升遷9

往後退一步,升遷只是管理者激勵員工的一種方式,這邊需要了解到員工工作的動機因素,這點在《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書中有特別著重 雙因素理論 12

雙因素理論:薪水只是「保健因素」,充其量讓你不討厭工作而「內在動機」才會讓工作更快樂

更近一步來說,消滅不快樂不會使你快樂!,這是一個蠻有趣的觀念,更進一步說明可以參考 人生真正的快樂是什麼?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 聽聽哈佛教授怎麼說 - Dr. Arthur Brooks 阿瑟·布魯克斯

攤開所有的獎勵辦法,包含薪水、升遷、提升地位、績效考核、員工分潤外,還有讚美、授權、強化員工能力等方式10,需要妥善依照員工能力與階段給與對應的獎勵如 情境式領導單純用薪資或升遷不是良好的激勵辦法

總結

彼得博士在書中用比較諷刺辛辣的口吻在描述,並創造一堆彼得前綴的詞彙來諷刺現象,讀起來蠻有趣的,看到某一些人物設定與場景跟以前的工作經驗吻合不免會心一笑,但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也在思考自己是否一直被外在所驅動,抑或是自己已經成為彼得而不自知 (希望還沒)

整理上這兩本書蠻值得一起看,《彼得處方》這本書內容個人覺得比較單薄,只能說蜻蜓點水式把常見的作法提點出來,但內容比較少需要再往下鑽研


附錄

目前嘗試用卡片盒筆記 heptabase《彼得原理》與《彼得處方》筆記,盡量會把摘要內容對應的書頁附上,方便回頭查閱

  1. 《彼得原理》p42
  2. 《彼得原理》p48
  3. 《彼得原理》p7
  4. 《彼得處方》p104
  5. 《彼得原理》p54
  6. 《彼得原理》p162
  7. 《彼得處方》p75
  8. 《彼得原理》p219
  9. 《彼得處方》p189
  10. 《彼得處方》p213
  11. 《彼得處方》p30
  12. 《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p54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